
自从北半球进入冬季以来,要说什么东西让基辅人民最心烦,那绝非有着“小摩托”之称的伊朗自杀式无人机“见证者-136”莫属了。这些漫天游、荡嗡嗡作响并且时不时准备着给基辅人民来一招从天而降的“导弹流星雨”的小摩托,着实给基辅人民带来了不少惨痛的回忆。

面对这种袭扰,乌军防空部队从上到下也是想了不少办法,小到轻机枪、高射机枪,大到战斗机、防空导弹。可以说只要仓库里有,乌军防空部队就想把它们拉出来试一试。根据乌克兰军方报道,早在10月12日,乌军就已经开始使用MiG-29“支点”战机拦截俄方发射的“见证者-136”无人机和其他型号的导弹了,但基辅市区持续不断的爆炸和彻夜嘶吼的空袭警报声显然成为了两个有力的大手,左右开弓不停地抽打着乌军防空部队的脸。

一、无人机成俄乌战场进攻法宝
既然防空部队毫无建树,那么把问题“回敬”给俄方就成了乌方最好的选择,12月5日,距离俄乌边境约300公里远的两处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基地传来两声爆鸣。事后,根据俄方公布的消息称,乌军此次袭击使用的是改装自苏联时代的喷气式无人侦查机。

与今年年初俄军展开“特别军事行动”时空中战况“一边倒”的情况不同,自从进入秋季以来,无人机打击逐渐成为俄乌冲突中双方的“主要手段”。在现阶段俄乌冲突地面战线僵持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双方必然会更加频繁的发动无人机袭击。在俄乌双方都不太可能首先让步的情况下,我们似乎也只能期待在这场看不到尽头的冲突中,俄乌双方要尽可能的克制,不要展开对各自水电或核电站的袭击,进而避免整个世界滑入核战争的“深渊”。

抛开战局本身,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无人机为什么能够成为战场上的“主角”。站在进攻的角度上来看,从这段时间的新闻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自从进入7月份以来,乌军曾多次尝试使用改造的商用无人机携带炸药,袭击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和刻赤大桥等俄军后方目标,乌方无人机甚至一度飞临黑海舰队总部。虽然这些袭击最终并并未在战略层面造成多大影响,但这些民用或是改装苏联时代遗产的武器便宜、好用却是不争的事实。然后回头看俄方,现阶段俄军发动无人机袭击主要使用的是来自伊朗的“见证者-136”。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款无人机外销价格单机仅需2万美元,现阶段折合人民币也就13万上下。换句话说就是一线城市月薪上万的白领们,不吃不喝奋斗一年基本就能喜提一架过年拿来放个烟花什么的,绝对是妥妥的面向工薪了。

二、低成本无人机饱和进攻成常态
说完了进攻我们再来聊一聊防守。目前,俄乌冲突中双方反制自杀式无人机袭击的措施也就高射机枪、防空导弹、直升机、战斗机这么几种。实际效果如何先不必多说,还是先看看价格,直升机、战斗机那绝对算的上是队伍里的大件了,动辄上亿美金一架不说,单就起飞降落这么一趟下来,燃油费、维修费、保养费归了包堆一辆跑车的钱那是绝对打不住的。就算是相对来说最便宜的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一发怎么也得1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也有将近70万了,这个价格基本也就国内大企业的高管们奋斗一年才消费的起了。

林林总总算下来,我们不难发现:面对无人机的进攻,防得住成本极高、防不住损失极大。既然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那么防守一方就只能也跟着大量使用低成本、低技术的无人机,反向消耗进攻一方的高价值武器系统,进而迫使进攻方承受不起消耗而放弃进攻。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类似的无人机饱和攻击必然会越来越普遍,而这种两难的困境在未来的战争中只会表现的更为明显。

针对这种情况,美海军研究生院也曾进行了上百次模拟实验,即使用8架无人机集群攻击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在经过反复试验后,美军的实验结果是:至少有平均2.8架无人机可以避开该系统的拦截;即便是在对该系统进行针对性升级后,仍有至少1架无人机可以成功突防。如果将无人机数量增至10架、20架甚至更多,“宙斯盾”系统最多只能能拦截前面的7架左右。

这个结果就好像有人对蜂群无人机的形象描述:面对成百上千个“小东西”,“大个子”不得不东躲西藏。同时还发现情况对它越来越不利——特别是在它必须一个不漏地摧毁成千上万个“小东西”才能生存时。而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一些小微型蜂群无人机还可以借助低可探测性的优势,通过空投或炮射等方式撒播到敌纵深,然后通过自身动力飞行或地面机动,自主抵近预定目标或直接附着于大型武器系统关键部位上对其实施破坏,亦或是渗透进入敌作战决策、指挥系统等内部核心场所,进行侦察监视,并适时利用所携带的爆炸物对目标的节点部位和要害部门进行破坏,亦或是凭借着此类武器实施对敌方关键、核心人员的定点清除,实现“内窥式侦察”和“微创式打击”。这种袭击方式既可以有效破坏敌人的作战体系,还能打乱敌人的作战计划,更能扰乱敌人的行动节奏,可以说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蜂群无人机真正实现“1+1>2”效果
2017年11月,在日内瓦举办的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上,一段有关微型无人机的视频公诸于世,引起世界的极大震惊。这段视频的主角,就是名为“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的微型无人机,由于体型微小,这种无人机也被人称为“杀人蜂”。顾名思义,该款无人机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自主执行杀人任务,且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类的遥控!

作为一款高智能微型自主攻击无人机,“杀人蜂”的尺寸不到普通人手掌大小,其内部配备有广角摄像头、战术传感器、面部识别技术等,同时其内部还装备了3克炸药,可单独或集群使用,能够通过很小的孔隙飞入室内,进行精准识别和攻击。在这种无人机的加持下,在未来的战场上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里,某一方使用各种型号的无人机对敌方弹药库和中高级指挥员或战地指挥系统展开饱和式打击,随后敌方大批飞机、坦克、舰艇由于得不到指挥和弹药、能源的补给,还未来得及投入战场亦或是还没有行进至预定位置,战争就已经失败了。

(2015年深圳第十七届高交会无人系统展开幕式上飞起的16架工业级无人机组成了“SZ”,这是中国最早的无人机集群飞行。)
由于蜂群无人机具有“数量多、探测难”等优势,可在作战中实现“以小制大、以微制巨”,并可以促使战争向“尺度不均衡对抗”和“价值不对等消耗”的方向发展。因此便有军事专家称:现如今的战争已经从过去的“大吃小”“快吃慢”变成了“小吃大”“多吃少”。凭借着先进的通信与控制技术,战争中的技术优势方可以根据部队不同的作战目的和任务需求,将数量不等的无人机进行编组、协同使用,通过程序或操作员控制的方式,使用多个功能互补的无人机作战集群从多方向同时对敌展开突防或突击,进而快速达成对敌重要目标和关键系统毁瘫的目的。同时以数量优势快速消耗敌方的防御能力,始终置敌于打不起、防不了的被动局面。在有效克服单个无人机平台能力有限不足的同时还能对整体的作战效能进行放大,让蜂群无人机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本着传媒报国的理念,高博特公司自2002年创办以来,一直专注以市场化手段服务国防科技工业,运用创新引领为科技转化生产力服务。自2006年创办“尖兵之翼”无人机主题系列展会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促进整个无人系统技术行业发展。“尖兵之翼”的足迹已在首都北京(朝阳、昌平、海淀、西城、延庆、亦庄)、特区深圳(龙岗、福田)、魔都上海(金山)、商都郑州(上街)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为国内主流无人机、无人车辆、无人船舶相关产、学、研、商、用单位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学习、交流、宣传、展示、交易的机会,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前,高博特公司计划于2023年度联合更多专业机构共同组织蜂群智能技术、无人作战体系、航天导弹总体专业情报网系列交流活动。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来电详询。相信在高博特和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无人系统技术行业必将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以上内容为高博特编辑选取的热点新闻,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