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筑科技创新引领体系
7.积极参与标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制定低空经济领域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争取在郑州设立适航审定类研究机构,支持企业适航取证。对在本地生产的航空器产品,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的低空经济企业给予奖励。(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8.建设科技研发平台。鼓励低空经济领域企事业单位申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低空经济产业 领域技术创新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防科技先进技术、工艺、材料等攻关成果向低空产业领域转化应用。(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负责)
9.发展低空经济服务平台。搭建低空经济创新服务平台, 遴选发布“低空经济创新服务项目清单”,为低空领域高端智库交流、新产品展示、新场景发布、资源对接提供服务。举办低空经济创新创业大赛,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四)打造低空标杆应用场景
10.开发“低空+”消费场景。鼓励低空飞行与旅游、摄影、娱乐、表演等消费活动融合,在度假区、景区、航空飞行营地等开发eVTOL观光、热气球、动力伞等飞行体验点,开通区间低空飞行体验航线,培育低空消费新业态。(各县市区政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负责)
11.鼓励城市低空物流发展。加快推进无人机在快递、即时配送等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低空经济特色园区率先探索培育示范性商业应用场景,开通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实现中转场与单元区域、商圈至周边社区直飞转运。支持企业开展低空物流运输,对在郑州开设经过审批航线的物流企业,给予架次补贴和年度奖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中豫航空集团、有关县市区政府负责)
12.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拓展无人机、直升机在农林植保、气象监测、电力巡线、水利巡查、公路巡检、环境监测、交通疏导、城市消防、警务安全、国土测绘、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通用航空企业等单位信息共建共享、联动救援机制,推动形成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园林局、市公安局、市城建局、市气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郑州供电公司负责)
13.发展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推进市内及城际间的短途飞行、公务飞行、商务飞行等低空飞行服务,发展空中通勤、城际飞行等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鼓励政府、企业联动探索在机场、铁路枢纽、核心商务区、旅游景点等开展低空飞行联程接驳应用,拓展旅客联程接驳、货物多式联运等创新场景。(各县市区政府,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资源规划局负责)
14.促进传统通用航空业务示范化运行。依托现有通用机场,鼓励面向航空培训、航空运动、短途运输等传统通用航空业务领域,开展“通用航空+”应用示范。支持上街、登封等地开展飞行体验、航空跳伞等消费飞行活动,大力推广轻型运动飞机、特技飞行器,推进“通用航空+运动”、“通用航空+旅游”等应用示范。(有关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四、保障措施
15.强化组织协调。市级层面建立市领导牵头,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公安局等有关单位参加的低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低空经济发展事宜。各部门、各区县市政府要统筹联动、通力合作,切实承担起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强化安全监管等属地责任,根据各自发展实际,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举措,充分激发企业积极性。
16.聚集人才培育。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引领计划,推动低空经济人才纳入全市重点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团队,构建高水平、多层次人才梯队 体系。助推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河 南机电职业学院等本地学校成为低空经济人才集聚地。(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负责)
17.加强要素保障。对低空产业研发创新、航空类试点示范工程和通用机场、起降场等重点项目给予用地保障。对符合条件的新建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制造基地、低空服务设施等项目,纳入市重大项目管理,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各县市区政府, 市资源规划局负责)
18.拓宽投融资渠道。设立全市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国家和地方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林植保、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医疗救护等公益性通航服务的经费保障力度,扩大低空经济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基金,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低空经济类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银行融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融 资。(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19.加强统计监测。探索建立适应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统计方法,建立和完善统计监测体系,规范准确反映我市低空经济发展态势,加强低空经济统计监测结果的综合应用。(市统计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