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十周年发展纪实
来源:尖兵之翼
|
作者:李晓莹 韩耀亭 王帆 朱姝闻
|
发布时间: 2021-06-04
|
11040 次浏览
|
分享到:
逐一转化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重要数据,向世界传递“美丽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担当.....
强而有力的党建工作,为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也让该中心收获累累硕果,近年来陆续荣获黄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黄河先锋党支部”、陕西省“五星级党支部”等众多荣誉称号。
奋进创新
他们是水土保持监测事业的领跑者
“40余年来,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千米!” 黄河水保监测中心副主任高云飞手中的两张陕西省三北防护林植被覆盖率对比图前后变化分明,“通过我们中心动态监测采集的数据,可以精确绘制出三北工程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图像,从而得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喜人成效。”
黄河水保监测中心是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中成立最早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普查和动态监测,是《中国水土保持公报》中权威性数据的主要提供者。其在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拥有西北五省(区)唯一一张全国5星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水平评价证书,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领跑者。
近年来,该中心先后主持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子午岭、三江源重点预防保护区、黄土高原12条小流域示范坝系监测,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皇甫川、孤山川等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黄河流域(片)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以及黄河源区、黄土高原重点区域等不同尺度和精度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2010年首次发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18年起,负责涉及流域(片)245个县级行政区190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消长分析以及30个典型监测站点监测工作指导,科学的监测成果为上级部门决策及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我们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黄河水保监测中心副主任马红斌介绍,“20年来,我们中心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着眼‘数字水保’建设,不断推动传统水土保持向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转变,为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提供技术支撑。”
今天,高分遥感、无人机航摄、移动采集终端等技术大显身手,初步实现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智能化、远程控制及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自动计算,为黄委部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它们犹如一双“天眼”,实时监控,洞察秋毫,使流域管理机构足不出户,便将黄土高原的沟沟梁梁尽收眼底,为黄河筑起一道数字生态屏障。
见证青山
他们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先驱者
当时间推至2035年,那时的美丽中国会是什么模样?未来十几年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即将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目标,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怎样建设好美丽中国?此后有了“标准答案”。在此方案中,有22项评估指标作为重要衡量参数指导建设工作开展,水土保持率便是其中重要一项。
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它既是反映水土保持总体状况的宏观管理指标,又是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效果和自然禀赋水土保持功能在空间尺度的综合体现,而进一步科学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是准确测算水土保持率的基础前提。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水土保持监测人有幸成为率先出征的一批先驱者。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黄河水保监测中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又将水土保持率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中的一项约束性指标。
使命和重任共担,挑战与机遇并存。2021年2月4日黄委水土保持局印发《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水土保护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组织研究9省(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黄河水保监测中心高度重视,抽调精干技术力量,成立水土保持率工作组,开展水土保持率技术研讨。目前,该中心已明确了《规划纲要》确定的130万平方千米涉及的县(区、旗)名,每个县行政区域面积及在黄河流域的面积。同时,以《规划纲要》中要求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在2030年达到大于70%的目标为依据,研究提出黄河流域及重点区域、上中下游及9省(区)现状水土保持率及2025年、2030年、2035年水土保持率指标。
见证黄土高原上绿意渐染的青山,见证一场生态奇迹逐步化为现实,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人走在美丽中国建设队伍的前列,壮志满怀、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