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政策法规
首页  >  政策法规  >  详情 
“十四五”期间低空航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展望
来源:尖兵之翼 | 作者:高博特 | 发布时间: 2021-11-12 | 7116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亚轨道飞行器、无人机等新的空域使用者进入,未来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交通管理、空中交通管理也会逐渐融合一体......

2018年,民航局制定下发了《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加快构建行业社会共建、军民融合发展、服务高效便捷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以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保证低空空域安全高效使用。目前,国家和地区级飞行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已有9个省制定了飞行服务站建设规划。全国已建成24个飞行服务站,其中17个已通过民航地区管理局组织的符合性检查,正式纳入空管运行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十四五期间,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将得到快速提升,为通航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低空监视能力方面。民航各有关单位将按照《民用航空低空空域监视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组织开展构建以北斗定位信息为核心,兼容各种监视技术的低空空域监视技术服务保障体系。推动通用航空北斗飞行动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推进北斗终端安装使用,逐步实现低空管制空域、监视空域通用航空北斗飞行动态服务。今年已有409架通用航空器完成北斗终端安装绑定,十四五末绝大部分通用航空器将完成安装绑定。

通航情报服务能力方面。民航各有关单位将全面组织开展通用航空情报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提升通航情报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协调解决目视航图相关要素公布的脱密处理,成熟一项公布一项,丰富公布目视航图的要素和内容,便利通航飞行。制定了目视航图编绘规范,建立多方信息交换机制,特别是重要人工障碍物的数据,确保航图信息来源可靠、更新及时、数据准确。

低空气象服务能力方面。各气象保障单位将不断丰富通航气象服务模块内容,提供气象基础服务产品,持续推动低空气象观测信息的共享与服务,加强通用机场气象信息的收集和交换,不断丰富完善低空气象信息获取渠道。

便捷服务方面。健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构建国家级—区域级—通航飞行服务站三级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发挥飞行服务站网络作用,加强军地协同管控机制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从军民航融合的角度,联通飞行服务体系和军航管制单位,低空空域用户只需通过“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实现计划提交、受理、审批、服务、保障、运行。

三、思考与建议

关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下一步工作,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把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向深入。按照集中统管、军民融合,管用分离、联合运行的基本思路,以实现空域资源集中统管为目标调整领导管理体制,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路径优化运行管理体制,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重构空域资源配置模式;通过改革,逐步建立7个体系,一是集中统管、权威高效的空域领导决策体系,二是统一规划、分类管理的空域资源配置体系,三是安全高效、集约使用的空域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四维时空、协调顺畅的空域灵活使用体系,五是科学权威、公平公正的空域评估督导体系,六是陆星协同、智慧融合的空域建设保障体系,七是法规完备、执行有力的空域依法治理体系。

(二)做到法治的“立”与改革的“破”相统一。不立不破、先立后破,这是空管改革推进的基本要求。立法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措施和巩固改革成果的有力保障,空管改革的成果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巩固,推进改革和法治建设应当相辅相成。以研究制定《空域管理条例》为先导,同步开展《飞行基本规则》、《飞行基本规则补充规定》、《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的修订或废止工作,统筹开展空域分类标准、禁区限制区危险区划设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相对完备的国家空管法规标准体系。

(三)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应当循序渐进。我们构建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与国外模式有所不同。美国等航空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从通航起步发展而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航图产品、气象情报、空域管理都有成熟的体系。我们国家建立低空飞行服务体系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建立的过程,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完成通航发达国家多年的积累,体系的建设更是需要加大基础性投入,需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空管系统、通用机场的作用,实现和完成各类信息的收集、交换、制作和发布。

(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协同推进。首先要加强民航系统与地方政府的协同。低空主要服务于社会公众,社会属性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考虑通航管理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地方政府负责规划和建设,民航部门主要负责运行规范和标准,负责技术支持和行业监管。其次要加强军地协同。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国家重点防卫目标、军事航空发展、运输航空发展、通用航空发展以及社会公众空域使用需求,需要加强军民协同,共同协调空域的划设和使用,研究空域的保障,充分反映和维护各方的利益。

(五)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应用采用一体化技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通信导航监视各类技术的边界已经不再明显;空间基础设施、地面基础设施与机载设备的交互更加紧密;而随着亚轨道飞行器、无人机等新的空域使用者进入,未来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交通管理、空中交通管理也会逐渐融合一体。国际民航组织、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按照既定目标,共同研究制定面向未来的一体化通信导航监视技术发展与实施路线,以应对未来一体化的空中航行系统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