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政策法规
首页  >  政策法规  >  详情 
“防不住”+“打不起”,蜂群智能无人机锻造未来作战新力量
来源:尖兵之翼 | 作者:高博特 | 发布时间: 2022-12-28 | 3200 次浏览 | 分享到:
“防不住”+“打不起”,蜂群智能无人机锻造未来作战新力量蜂群无人机真正实现“1+1>2”效果……

 


自从北半球进入冬季以来,要说什么东西让基辅人民最心烦,那绝非有着“小摩托”之称的伊朗自杀式无人机“见证者-136”莫属了。这些漫天游、荡嗡嗡作响并且时不时准备着给基辅人民来一招从天而降的“导弹流星雨”的小摩托,着实给基辅人民带来了不少惨痛的回忆。

 

面对这种袭扰,乌军防空部队从上到下也是想了不少办法,小到轻机枪、高射机枪,大到战斗机、防空导弹。可以说只要仓库里有,乌军防空部队就想把它们拉出来试一试。根据乌克兰军方报道,早在10月12日,乌军就已经开始使用MiG-29“支点”战机拦截俄方发射的“见证者-136”无人机和其他型号的导弹了,但基辅市区持续不断的爆炸和彻夜嘶吼的空袭警报声显然成为了两个有力的大手,左右开弓不停地抽打着乌军防空部队的脸。

 一、无人机成俄乌战场进攻法宝

既然防空部队毫无建树,那么把问题“回敬”给俄方就成了乌方最好的选择,12月5日,距离俄乌边境约300公里远的两处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基地传来两声爆鸣。事后,根据俄方公布的消息称,乌军此次袭击使用的是改装自苏联时代的喷气式无人侦查机。

 

与今年年初俄军展开“特别军事行动”时空中战况“一边倒”的情况不同,自从进入秋季以来,无人机打击逐渐成为俄乌冲突中双方的“主要手段”。在现阶段俄乌冲突地面战线僵持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双方必然会更加频繁的发动无人机袭击。在俄乌双方都不太可能首先让步的情况下,我们似乎也只能期待在这场看不到尽头的冲突中,俄乌双方要尽可能的克制,不要展开对各自水电或核电站的袭击,进而避免整个世界滑入核战争的“深渊”。

 

抛开战局本身,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无人机为什么能够成为战场上的“主角”。站在进攻的角度上来看,从这段时间的新闻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自从进入7月份以来,乌军曾多次尝试使用改造的商用无人机携带炸药,袭击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和刻赤大桥等俄军后方目标,乌方无人机甚至一度飞临黑海舰队总部。虽然这些袭击最终并并未在战略层面造成多大影响,但这些民用或是改装苏联时代遗产的武器便宜、好用却是不争的事实。然后回头看俄方,现阶段俄军发动无人机袭击主要使用的是来自伊朗的“见证者-136”。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款无人机外销价格单机仅需2万美元,现阶段折合人民币也就13万上下。换句话说就是一线城市月薪上万的白领们,不吃不喝奋斗一年基本就能喜提一架过年拿来放个烟花什么的,绝对是妥妥的面向工薪了。

 

二、低成本无人机饱和进攻成常态

说完了进攻我们再来聊一聊防守。目前,俄乌冲突中双方反制自杀式无人机袭击的措施也就高射机枪、防空导弹、直升机、战斗机这么几种。实际效果如何先不必多说,还是先看看价格,直升机、战斗机那绝对算的上是队伍里的大件了,动辄上亿美金一架不说,单就起飞降落这么一趟下来,燃油费、维修费、保养费归了包堆一辆跑车的钱那是绝对打不住的。就算是相对来说最便宜的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一发怎么也得1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也有将近70万了,这个价格基本也就国内大企业的高管们奋斗一年才消费的起了。

 

林林总总算下来,我们不难发现:面对无人机的进攻,防得住成本极高、防不住损失极大。既然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那么防守一方就只能也跟着大量使用低成本、低技术的无人机,反向消耗进攻一方的高价值武器系统,进而迫使进攻方承受不起消耗而放弃进攻。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类似的无人机饱和攻击必然会越来越普遍,而这种两难的困境在未来的战争中只会表现的更为明显。

 

针对这种情况,美海军研究生院也曾进行了上百次模拟实验,即使用8架无人机集群攻击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在经过反复试验后,美军的实验结果是:至少有平均2.8架无人机可以避开该系统的拦截;即便是在对该系统进行针对性升级后,仍有至少1架无人机可以成功突防。如果将无人机数量增至10架、20架甚至更多,“宙斯盾”系统最多只能能拦截前面的7架左右。

 

这个结果就好像有人对蜂群无人机的形象描述:面对成百上千个“小东西”,“大个子”不得不东躲西藏。同时还发现情况对它越来越不利——特别是在它必须一个不漏地摧毁成千上万个“小东西”才能生存时。而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一些小微型蜂群无人机还可以借助低可探测性的优势,通过空投或炮射等方式撒播到敌纵深,然后通过自身动力飞行或地面机动,自主抵近预定目标或直接附着于大型武器系统关键部位上对其实施破坏,亦或是渗透进入敌作战决策、指挥系统等内部核心场所,进行侦察监视,并适时利用所携带的爆炸物对目标的节点部位和要害部门进行破坏,亦或是凭借着此类武器实施对敌方关键、核心人员的定点清除,实现“内窥式侦察”和“微创式打击”。这种袭击方式既可以有效破坏敌人的作战体系,还能打乱敌人的作战计划,更能扰乱敌人的行动节奏,可以说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蜂群无人机真正实现“1+1>2”效果

2017年11月,在日内瓦举办的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上,一段有关微型无人机的视频公诸于世,引起世界的极大震惊。这段视频的主角,就是名为“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的微型无人机,由于体型微小,这种无人机也被人称为“杀人蜂”。顾名思义,该款无人机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自主执行杀人任务,且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类的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