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构建国家应急救援航空体系
来源:尖兵之翼
|
作者:高博特军工
|
发布时间: 2019-04-29
|
14356 次浏览
|
分享到:
无人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技术角度看已经比较成熟。其优点是成本低,易操纵,具有高度灵活性,能够携带一些重要的设备从空中完成特殊任务,比如空中监测,空中监视,空中转信,空中喊话,紧急救援等
还记得"尖兵之翼-2008中国无人机大会"上展出的无人机拍摄的汶川地震图片情景吗?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将无人机应用于灾害监测救援,但在我国,无人机一直未被投入地震应急应用。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数天后,痛定思痛的研究人员最先尝试将无人机应用于北川县城的灾情航拍,随后在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灾后应急中陆续得到航拍试验应用。
无人机应急救援优势
无人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技术角度看已经比较成熟。其优点是成本低,易操纵,具有高度灵活性,能够携带一些重要的设备从空中完成特殊任务,比如空中监测,空中监视,空中转信,空中喊话,紧急救援等。在执行特殊任务时,一般不会造成人员伤亡,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在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能发挥出重要作用。
例如在地震灾情发生后,应急管理人员需要迅速获取人员伤亡情况、建筑物破坏情况、次生灾害和生命线工程破坏情况。这些都对应急救援工作水平提出了挑战。
灾后救援,争分夺秒。不受拍摄角度和地域限制、灵活机动的无人机得以大显身手。 多次试验应用证明,无人机在震后迅速进入灾区航拍,可以远程实时指挥,实时传回更清晰的图像,全面、系统记录震害特征;成本低、易操纵、反应快,对大面积区域震害调查效率更高;有了无人机,专家可在后方集中精力,快速评估震害灾情,因此具有独特优势。
除航拍灾情以外,目前无人机技术还可实现挂载多种载荷模块,"变身"移动的通信基站,同时具备灾后运输、投放物资、喊话等救援潜力。无人机将是应急救援中不可缺少甚至不可替代的航空力量。
无人机应急救援领域
针对灾害不同,无人机航空系统可用于应急救援的多个领域。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
目前,洪涝灾害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地面上的水文实测站点获取的水文数据分析整个流域的汛情。这些点上的分布特征,难于形成完整的面上信息。利用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拍摄的灾情信息比其他常规手段更加快速、客观和全面。其主要应用包括:
(1)利用航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详细分析汛情的发展,研究汛情的变化情况,把握汛情现状和发展趋势。
(2)在航片上提取洪水范围,评估灾害损失情况。
(3)结合地形数据可以确定水位和水深,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库可以确定不同的土地淹没类型和面积。
气象灾害监测
利用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提供的灾情信息和图像数据可以进行灾害损失评估与灾害过程监测,估计灾害发生的范围,准确计算受灾面积及其灾害损失评估。对于雨雪、冰冻灾害可以对低温的发生强度以及低温冷害的分布范围实施实时动态监测,并且能够迅速地研究低温冷害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救灾措施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
地质灾害巡查与防护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提供的地质灾害区图像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土地利用和植被等信息,这些信息构成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基础数据,对于提高该区域地质灾害管理和灾情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减灾、抗灾、防灾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对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可以分析灾害严重程度及其空间分布,帮助政府分配紧急响应资源,快速准确地获取泥石流环境背景要素信息,而且能够监测其动态变化,为准确的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地震灾害救援与灾情评估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可以快速获取地震灾区信息,利用其搭载的传感器真实记录灾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貌、人工景观以及人类活动的痕迹,能够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地震后灾区的全面景观,为震害调查、损失快速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确定极震区位置、灾区范围、宏观地震烈度分布、建筑物和构筑物破坏概况以及急需抢修的工程设施等,以便为震后速报灾情、快速评估地震损失、救灾减灾提供决策。
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
1. 实现快速响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迅速展开作业
小型无人机依靠遥控器或手提电脑就可以对其进行操控。装备该类无人机的小分队只需2-3人就可以完成任务。即使在道路被毁的情况下,徒步也可以到达事故现场。一架未组装起来的无人机,有的仅有一个标准行李箱那么大,放在汽车或飞机上就可以很方便地携运。有些无人机的起飞条件很简单,在汽车上就可以弹射起飞。尤其是无人直升机的起降,有块几平米的平地就行。
无人机不仅能够有较快的反应能力,而且对环境和气象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这方面比有人驾驶飞机更优越。
2. 采集现场数据,迅速将现场的视、音频信息传送到指挥中心,供指挥者进行判断和决策
无人机通常配置的基本设备就是多媒体采集系统,负责完成视、音频数据的采集,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的接收机。其机载摄像机能够对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压缩,以图像方式把视频数据送回指挥中心。如果配置高清晰度的数码摄像机,能够对现场进行高质量的视频采集以及音频的实时采集。
无人机能方便地使用摄像机、热像仪等各种载荷。即使是普通的民用级专业数码相机,也能安装到飞机的平台上。配合自动曝光摄影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就能自动获取高清晰数码照片。通过后期处理,生成的数码影像和地形图可为灾难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通过对灾区或事故现场进行视、音频图像采集并及时传报给指挥中心,能够使政府相关部门掌握现场情况第一手资料,对情况的分析更加全面、准确,使判断和决策更加及时、正确,反应更加迅速,各部门以及各类救援人员的协调也会更加充分。
3. 能够实现通信中继功能,快速恢复现场局部通信
空中通信中继是无人机的一个重要用途。当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等)发生时,在一定地域内地面原有的有线、无线通信系统均遭到破坏,此时此地,在最需要通信联络的时候信息传递就成为一个大问题。而无人机则可以作为一个便捷的通信中继机,在指挥中心与现场之间搭建一条无形的信息"桥梁",快速构成一个应急局域无线通信网以解燃眉之急,为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4. 跟踪事件的发展态势,帮助指挥中心实施不问断指挥处理
由于无人机的使用方便快捷,到达现场之后能够迅速展开,展开之后就能够不间断地跟踪事件的发展,利于指挥中心及时掌握事件态势。在追踪事件态势方面,无人机有大飞机无法比拟的优点。由于其机体小巧,速度容易控制,机动性好。此外无人机能超低空飞行,适应性更强。
5. 参与救援行动,投掷紧急救援物资
不同的无人机都具有一定的负载能力。可以装载一定数量的装备或物资。在危急条件下,可以向被围困的受难者或处于恶劣环境下以正常手段不能被施救的人投放救援物资或工具,以帮助受固者尽快脱离危险。
无人机应急救援市场
我国拥有广袤的国土,山区众多,海岸线长,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立一套完整的航空应急救援十分必要。
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显示,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风雹、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和雪灾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9.6万人次受灾,87人死亡。其中以近段时间发生于山西沁源、北京密云与平谷、四川木里等地的森林火灾和江苏盐城"3•21"化工厂爆炸事故尤其严重。
针对这些灾害情况,应急管理部加强调研森林消防当中航空力量的应用情况,正在研究建立国家应急救援航空体系。
随着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在行业应用领域,未来,无人机应急救援将向着系统化、多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应急救援对于无人机产业而言,也毫无疑问会是一块亟待开拓的蓝海市场。
最后
随着无人机行业细分应用愈演愈烈,2019年"尖兵之翼"以"应用"为创新模式,顺应时代趋势,努力推进无人机在细分领域的落地应用。
"尖兵之翼"将借此次行业的年度盛会邀请更多的行业专业、企业共同探讨无人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深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