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国防科技
首页  > 新闻聚焦 > 国防科技  >  详情 
新中国“第一炮”
来源:国防科技工业 | 作者:闫 哲 穆玉苹 | 发布时间: 2021-07-12 | 73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北方兵器城内,兵工事业的奠基人吴运铎的巨型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北重集团首任总工程师,有"中国保尔"之称的吴运铎.....

02这里,军工精神在赓续

共和国"第一炮"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采访了曾经亲历过100毫米高射炮研制的北重集团的老厂长田之文,心中的问号也一个个被解开……

"由于100毫米高射炮生产制造缺人,我1958年才从山西机床厂(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调到北重集团,老母亲不愿意让我来这么偏僻的地方,当时很难接受,但我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带着老伴一起来到包头"。91岁高龄的田之文老人介绍起他和北重集团的渊源时,仍然兴致勃勃,思路清晰。

那个时候的条件是很艰苦的,研制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五个不平衡"上:冷热加工不平衡,热加工能力尚未形成;材料协作与生产进度要求不平衡;设备与工艺不平衡,不少生产急需的关键设备尚未到货;技术力量与任务不平衡,一些关键工种缺乏,工人技术水平低;基建与生产的要求不平衡,土建快、安装慢,基建满足不了生产需要。

工厂要在边建设、边试制的情况下,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32门100毫米高射炮的生产,困难显而易见。

100毫米高射炮的大部分材料是国产的,没有完全合乎标准的原材料。北重的技师们拿着图纸亲自到原材料库,一项一项地寻找可替代材料。

田之文说:"在59式100毫米高射炮生产期间,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人员和技术力量的不足,是产品试制的关键因素。加工设备不足,是面临的又一大难题。难题不断出现,我们也在不断解决。我是炮管生产车间的负责人,因为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做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做好现场管理,我就采用了在山西机床厂工作时采用的管理办法'零件流动卡'。从出钢到炮管加工,一共有五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写在上面,每道工序都经过检验合格后盖章。这样,无论哪道工序出现问题都能补救。这套管理办法现在还在沿用。当时我把第一根炮管的设计进度编号后,现场向苏联专家做了汇报,苏联专家竖起大拇指说'哈勒儿少'!"

1959年年初,100毫米高射炮的第一根炮管成功出炉,这意味着距离100毫米高射炮成品的成功生产不远了。田之文说,"当时就把炮管摆在502车间变电站前,大家纷纷围观,技术人员、工程师就跟看新媳妇一样稀罕,那个兴奋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其他的部件在当时条件下生产都很困难,100毫米高射炮身管加工只是27个大部件之一,这也只是众多困难中的冰山一角。

有人说,这里看不出谁是领导。那时的包头风沙很大,风沙打在脸上生疼,很折磨人。但大家依然坚持在车间里埋头苦干。厂里职工几乎天天经受着高强度的磨砺,大家都很拼。"从早到晚长时间站立,每天的作业时间都超过16个小时。"田之文说,"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宿舍常常一沾枕头就能睡着。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值得。"

田之文也没有想到,当时本来不情愿调来这里的他,却被"亚洲第一大火炮厂"的"磁场"深深吸引,"待在这里的时间越久,就越不想离开。"

从不想来到不想走,田之文给了自己一个理由:"在这里,青春与时代可以擦出最亮的闪光,那就是奋斗之后的'幸福感'。"

当时的选择,可能是一时心动;日后的坚守,则源自耐心和沉淀。

提到这门历史辉煌的火炮,田老给笔者展示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和包头市委第一书记苏谦益陪同下,专门来北重集团参观100毫米高射炮生产研制。周总理不仅详细地询问了工人们生产和生活情况,而且还鼓励他们要多出产品,出好产品。

一群甘于奉献、矢志强军的军工人,让后辈感受到"大国利剑"背后的无限忠诚。"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已经植根北重人的血脉和基因,从吴运铎到田之文到傅安生,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越来越茁壮发达。(北重集团)



敬请关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