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健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6.健全发展“五个图强”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三度一色”资源禀赋优势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优势,聚焦“五个图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健全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推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向新质生产力项目聚集。围绕“向种图强”,加快建设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大力发展“种源+种业+种市”南繁产业,创新省级品种审定和新品种保护同步试验机制,高水平建设南繁硅谷。围绕“向海图强”,出台促进海洋经济方面的法规,积极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建设南山国际科考母港、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建立深海试验设施统筹协调机制和测评标准体系。推进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陆架海底矿产勘查开发等项目。围绕“向天图强”,加快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建立商业航天发射标准体系和制度规范,形成商业航天常态化发射能力。加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等商业航天领域产业发展政策供给,推动商业航天+旅游发展。出台海南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拓展丰富应用场景。围绕“向数图强”,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国际数据中心发展等方面的法规,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特色数字产业,全力推进智慧海南建设。围绕“向绿图强”,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统筹推动绿氢“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岛,全面谋划打造海南“低碳岛”。
7.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全面加快“智改数转”。支持海口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和全国数据标注基地试点城市。支持海南生态软件园向创新驱动和应用驱动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数字加工贸易区,培育数据标注、来数加工、游戏出海、跨境电商(直播)、卫星数据服务等数字贸易特色场景,支持数字贸易细分领域和经营主体发展,打造数字贸易集聚地。建设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加快建设连接东南亚国家及香港的国际通信海缆,适度超前部署卫星互联网、万兆光网、电力算力“一张网”等设施,打造“万兆自贸港”。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推进海南数据产品超市实体化运作,组建省级数据要素运营主体,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体系。
8.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
聚焦电信服务、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文化教育、种业合同研发组织、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出台推进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试点措施,有序推动扩大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开放。支持建设海口江东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示范区”。持续释放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试点示范效应,一体推进“医药研产城”建设,引进外资独资或合资举办高水平医院。探索教育开放新机制,依托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教育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大力引进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独立办学,鼓励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合作办学。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推进服务领域不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开展重点领域高端服务认证。创新适应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方式。
9.加快构建高质量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推动石油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健全产业链“链长制”招商机制。建设完善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要素资源统筹制度。强化产业链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的刚性约束。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创新建设高水平产业园。利用粤琼、沪琼、湘琼等省际合作,打造跨区域飞地经济,主动融入国家重点产业链优化布局。加快培育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实施石化新材料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培育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生物制造全产业链。
10.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出台海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美兰机场三期、三亚新机场、博鳌机场三期、东方机场、湛海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出台海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完善跨方式、跨部门、跨区域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开发区、水利水务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海南铁路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多源互补、区域联网、城乡统筹的全链条供水体系。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1.全力推进全岛封关运作。
举全省之力决战封关运作“一号工程”,推进封关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压力测试清单各项任务如期完成,确保2025年底前封关运作。持续完善与封关运作配套的政策制度、产业体系、封关设施、系统平台、管理能力。推动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口征税商品目录、禁止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清单以及海关监管办法,研究出台“二线口岸”运行管理办法,根据需要不断优化政策制度设计。强化“信用+智慧”监管创新,在打击走私等方面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监管联动,实现高效精准协同监管。
12.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好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叠加效应,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通关便利等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融,有序扩大海南自由贸易港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同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合规机制、符合国际惯例的补贴体系,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机制。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国际标准制定和实施。在知识产权保护、动植物新品种保护、地理标志等方面,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海南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目录。落实好海南省对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先行先试任务举措,加快推进电子单据、电子签名互认等试点。扩大暂时进出境修理、再制造产品进口等试点经济效益。
13.优化升级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
强化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推动优化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等贸易政策。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海关智慧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完善鼓励离岸新型国际贸易发展政策。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邮件快件“境内海外仓”。探索更加安全、便利、高效的内外资准入协同模式。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条例。推动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海南省目录),推动缩减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持续优化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引进、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外资项目,打造“投资自贸港”品牌。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
14.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
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和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支持开展跨境资产管理等业务创新,推动优化跨境投融资前置环节管理措施,支持财资中心建设。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优质企业名单覆盖面,推动跨境结算便利化。支持境内外有限合伙人投资海南。推动扩大海南免签国家范围,拓展入境渠道,逐步延长免签停留时间,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务水平。优化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认可境外职业资格流程。深化“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制度改革,完善航运金融、融资租赁、保险、海事仲裁等领域配套政策体系,支持洋浦港打造区域船燃加注中心。积极利用第五、第七航权政策,鼓励航空公司开辟国际航线。推动出台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扩大跨境数据专用通道场景应用。探索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跨境流动区域合作机制,深化琼港数据跨境合作。
15.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
提升“两个基地”“两个网络”“两个枢纽”能级。探索实施全球资源要素引进计划和重点国别合作计划,推进“全球自贸区(港)伙伴计划”扩容提质,吸引跨国公司和科技类、经济类、生态环保类国际组织落户。利用好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平台,打造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交往、交易中心。完善促进琼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加快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打造南北航线的南枢纽港、东西航线的东枢纽港,以“双枢纽港”为战略,建立紧密连通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大洋洲、欧洲、美洲和国内主要港口的海上航线网络,推进洋浦港与阿布扎比港“一带一路”姊妹港建设。优化琼州海峡“黄金水道”和客货运输通道,建设高水平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加大对日韩、东南亚等周边航线拓展力度,加强与国内枢纽城市高频互联。
五、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更深层次协同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16.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制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实施意见,建立一体化谋划、部署、推进工作机制。健全“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协同机制,围绕“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领军企业需求集聚部署科教资源。探索“园区+科研+教育”海南模式,依托重点园区,联合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及科技龙头企业创建高等研究院,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强化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
17.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支持海南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支持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科大学等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错位发展,对标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优化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业特色专业群、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一点一策”有序推进乡村教学点撤并,优化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支持学位紧缺的市县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提升普通高中就学比例。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基础教育集团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支持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破除岗位聘任“终身制”。实施公办中小学教师优化配置改革,盘活编制和岗位资源。推进教育数字化,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保障体系。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社会共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