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政策法规
首页  >  政策法规  >  详情 
优先出版 | 中小型ISR无人机海战场的运用与关键技术分析
来源:航空兵器 | 作者:航空兵器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2-12-19 | 8166 次浏览 | 分享到:
无人机是海上航空侦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未来海战场获得制信息权、制空权的主要侦察力量。通过梳理国内外海上中小型无……

(6)预警和通信中继。由于大海宽广无垠,海上通信资源较为有限,而中小型无人机滞空能力强、成本低,可在海战场布置大量无人机携带通信控制系统、雷达系统等通信载荷,形成海上通信网络战节点,为战区提供不间断的战场预警和通信中继能力,提供传感器到传感器、传感器到信息平台的传输途径,并和卫星通讯系统、舰载无线电通信系统、水下通信系统构成海空天一体的立体化信息通信网络。

3  海上ISR无人机关键技术分析

虽然中小型ISR无人机因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世界各国海上作战部队的青睐,但海上环境恶劣,其存在起降平台危险较大、智能化程度不够、数据传输较慢、任务载荷精度较低和平台抗腐蚀能力差等问题,制约了中小型无人机在海战场的应用,相关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解决。

3.1 发射与回收技术

海上大型无人机和有人机,可在大型舰艇或岛礁机场有专用跑道起飞,而中小型无人机的起飞面临的是舰艇甲板或岛礁的狭小场地,且更易受到涌浪、甲板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它的起飞一直是个难题。而且,大多数无人机起飞后,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为了实现它的最大利用价值,都会进行回收利用。受平台的限制,海上无人机着舰回收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有资料表明,无人机回收过程的故障数占无人机整个执行任务故障总数的80%以上[15]。因此,海上中小型ISR无人机的发射与回收两大技术难题,成为制约无人机海战运用的最主要因素。

目前,海上中小型无人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母机投放、弹射起飞、火箭助推起飞、垂直起飞和手抛发射等(如图1所示)。其中弹射起飞是利用很强的弹性元件的弹力作为动力,为无人机提供起飞所需的加速度,如美国“影子200”、“扫描鹰”、“黑杰克”,英国的“不死鸟”,以色列的“先锋”都采用此起飞方式[16-17];火箭助推起飞是借助固体火箭助推器,从发射架将无人机助推起飞,美国的“猎人”、英国的“小猎鹰”和以色列的“哈比”无人机都采用这种起飞方式[18];垂直起飞技术能够让无人机垂直发射,并具备空中悬停能力,对跑道和其他发射装备无依赖,适合各类型舰艇使用,是目前无人机发射技术的研究重点,大多数旋翼无人机和无人直升机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还有少部分固定翼无人机,如最新的美国“金眼”和俄罗斯“无风”-3无人机[19]。

 

图1 无人机的起飞方式

海上中小型无人机的回收方式主要包括垂直降落、伞降回收、撞网回收、天钩回收(撞绳回收)、舰面降落和侧臂回收等,如图2所示。其中,伞降回收是无人机通过降落伞落到海面,工作人员进行打捞回收,大部分小型无人机都适合这种回收方式,但是需要无人平台具有防水能力,且打捞过程较为麻烦[20];撞网回收是通过舰面无线电引导,将无人机引入阻拦网内进行回收的方式,美国的“银狐”、“美洲狮”和以色列的“先锋”、“侦察兵”无人机都采用这种回收方式[21];天钩回收又称为单垂阻拦回收,是通过装在无人机上的自锁挂钩锁定在阻拦索上进行回收,2004年首次应用于“扫描鹰”无人机[22];侧臂回收是一种能发射和回收质量达500 kg无人机的小型机械装置,可实现无人机安全发射和受控减速回收,兼容当前和未来的战术无人机,特别适合海上平台。2016年12月,美国极光科学公司成功进行了回收测试,但是此回收技术还有许多技术难点尚未完全攻破,比如回收阶段的航迹规划与自主控制能力等[23],所以侧臂回收技术仍处于实验测试阶段,目前还未应用于现役无人机[24]。需要注意的是,海上中小型无人机的回收特别依赖舰船的无线电引导系统,它需要引导系统精确平稳地指引无人机进入设置好的回收区域,实现成功回收。表2列举了几种典型海上中小型无人机的起飞与回收方式。

 

图2 无人机的回收方式

表2 海上中小型无人机的起降方式

 

3.2 自主控制技术

无人机系统能够完成人类通过人机交互布置给它的任务,最核心的技术是自主控制技术,即无人机系统具有自主性,拥有感知、认知、分析、通信、规划、决策以及执行的能力。针对指定任务,无人机通过态势感知与分析、自主学习与决策,在最小化人为参与的情况下,优质高效完成任务。自主控制技术得益于目前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涉及态势感知技术、智能规划技术、自主决策技术以及协同技术。

态势感知技术是无人机系统理解并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了适应复杂不确定的战场环境,无人机须具备对战场环境的感知、认知与理解,这就意味着无人机能够融合多种传感器的数据信息,自主对周围战场环境进行建模,并通过对数据计算、分析与处理,完成环境特征提取、目标识别、态势评估、状态估计等,将数据转换成有用的情报,服务于后期的决策过程。2021年,Toru Y等人提出了一个3D悬垂系统,该系统可以使无人机基于着陆场景和飞行经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智能感知[25]。

智能规划技术是无人机实现智能飞行的关键技术。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可以根据任务的地点,智能规划最适合的飞行航线,并能有效避开威胁,防止碰撞,而且可以根据作业环境态势的变化以及任务的改变,实时或近实时地修改与重新制定系统的任务路径,智能完成任务的航迹规划和重规划。例如,采用离线训练-在线规划框架的基于DDPG的智能规划技术的无人机,可高效稳定运行,能适应未知连续高维的环境态势,具有较强的智能规划性能[26]。2021年,我国的刘欢等人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的无人机自主规划技术,有效提高了无人机智能路线规划和飞行的能力[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