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重庆市政府网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2024—2027年)》(渝府办发〔2024〕75号),明确提出依托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未来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优先发展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氢能核能及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6个高成长未来产业,探索发展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光子与量子技术、沉浸技术等3个高潜力未来产业。到2027年,重点引育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30个,突破30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50个标志性产品,打造30个典型应用场景,孵化培育未来产业领域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百家专精特新企业,打造8—10个特色鲜明的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高水平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其中,低空经济方面,重点聚焦通用航空、先进飞行装备、低空保障三大领域,其中还提到加快发展eVTOL、飞行汽车、混合动力航空器、扑翼飞行器及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升级无人机、旋翼机、轻型飞机等整机功能和性能,加大新一代动力系统、能源系统、网联通导、航电系统、飞控系统、任务载荷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动建设一批智能化、集成型、多用途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
以下是《行动计划》详细内容:
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
为大力发展未来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关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决策部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现有产业跃升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构建创新引领、人才汇聚、市场推动、全链协同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7年,全市未来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引育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30个,突破30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50个标志性产品,打造30个典型应用场景,孵化培育未来产业领域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百家专精特新企业,打造8—10个特色鲜明的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高水平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发展重点
聚焦国家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重点方向,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优先发展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氢能核能及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6个高成长未来产业,探索发展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光子与量子技术、沉浸技术等3个高潜力未来产业。跟踪全球前沿科技发展趋势,鼓励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前沿技术预研,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积蓄未来产业新动能。
(一)高成长未来产业
1﹒空天信息
(1)新型卫星。布局姿轨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测控数传系统、卫星载荷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高通量通信卫星、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等系列产品。
(2)快速响应火箭。开展不同运载能力的火箭、智能快响集装箱发射平台、测控地面站的研制,研究多点快速调平、商业卫星发射控制等技术,增强关键部段生产能力。
(3)通导遥一体化。开展卫星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传输等技术研发,重点推进高分辨率遥感成像、在轨实时智能处理、星地—星间通信传输等功能融合发展。
(4)天地一体通信系统。重点研究星间协作传输、星地协同传输、星地资源共享等先进技术,研制新一代网络设备、用户终端设备等天地一体通信地面设备,形成谱系化的天地融合通信芯片产品体系。
(5)北斗应用。重点开展组合导航、快速高精度定位、多源异构计算、星基增强、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芯片、IMU(惯性测量单元)核心器件、组合导航及导航定位处理软件等产品,加强卫星互联网与北斗导航系统融合发展,壮大北斗全产业链。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委军民融合办、市教委、市科技局、重庆通信管理局等,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以下任务均需区县落实,不再列出)〕
2﹒生物制造
(6)合成生物。研发DNA/RNA底层关键技术,支持生物创制、定量合成、蛋白质与细胞设计、高通量筛选、生物育种等技术创新,发展基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药、医美原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品。
(7)生物食品。推进菌种资源库建设,研发益生菌及发酵剂筛选、核心底盘菌种培育、发酵调控及产品纯化分离等技术,发展大宗发酵产品、益生菌食品、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8)生物医药。强化重组抗体、靶向递送、人工组织器官构建等技术研发,发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多肽药物和新一代疫苗等生物创新药,推动其在重大疾病和罕见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加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材基因编辑遗传改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利用、中药活性分子合成等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