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行业资讯
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2018年度军队后勤开放研究科研项目中的那些“测绘活”
来源:头条资讯 | 作者:军测校友企业联盟 | 发布时间: 2018-07-12 | 3721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8年度军队后勤开放研究科研项目中测绘相关项目如下,报名截止日期7月13日,预报从速

2018年度军队后勤开放研究科研项目中测绘相关项目如下,报名截止日期7月13日,预报从速


一).机动布设搜救无线网络系统研制


研究目的:

研制机动布设型搜救无线网络系统,重点解决无通信网络覆盖区域系统终端的机动布设、节点间自组网络通信,以及终端多种模式搜寻、定位、通信等问题,为战场搜救提供无线通信和定位补充手段。
研究内容:

1.机动布设搜救无线网络系统勤务应用需求研究;

2.机动布设搜救无线通信网络样机研制,具备机载、车载、空飘等机动布设能力,提供覆盖范围内的无线通信、北斗信号增强等功能,覆盖范围不低于70km2,通信定位制式符合战场搜救通信定位技术体制。
主要性能指标:

1.采用模块化组合化小型化设计,适用于多种陆、空平台搭载;

2.具备超短波、短波通信覆盖和北斗增强能力,兼容典型被救对象包括但不限于飞行员救生电台、单兵综合信息终端、单兵电台等通信定位装备体制,具备北斗增强功能;

3.覆盖范围,地面架设不小于10km×10km,升空条件下不小于50km×50km;3.支持用户数:北斗RNSS模式无限制,RDSS模式100用户;4.宽窄带融合,支持视频、话音、数据业务;

5.具备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
研究要求:

科研样品2套,2020年底前完成。


二)无人机搜救系统应用研究及关键技术验证


研究目的:

研究将无人机技术用于战场联合搜救的运用方案及关键技术,构建基于无人机技术的新型搜救装备系统。
研究内容:

1.论证研究无人机战场搜救模式及勤务需求,研究提出无人机搜救装备功能及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构建无人机战场搜救装备系统;

2.研究基于无人机的搜寻定位关键技术应用,形成基于多种探测手段的无人机搜寻定位技术新型手段;

3.研究基于无人机技术的伤员分布、伤情感知等关键技术,形成伤员侦查感知新型手段;

4.开展无人机战场搜救演示验证。
主要性能指标:

无人机平台根据战场搜救勤务应用需求从目前相关体系中的无人机机型中选择,符合无人机谱系要求;探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红外、光学、雷达等,探测距离不低于同类侦察设备能力要求;无人机留空时间、搜索距离依据选型无人机设计能力不低于同类应用要求。
研究要求:

科研样品2套,2020年底前完成。


三)地方交通运输行业预备役空中、海上搜救打捞队伍战场联合搜救能力建设论证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提出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空中、海上搜救预备役打捞队伍建设试点方案,为开展相关试点建设提供依据。
研究内容:

1.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空中、海上搜救打捞队伍遂行战场搜救任务模式、机制研究;

2.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空中、海上搜救打捞队伍遂行战场联合搜救任务能力需求研究;

3.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空中、海上搜救打捞队伍遂行战场联合搜救任务试点建设方案研究。
主要性能指标:

1.形成地方交通运输行业遂行战场联合搜救任务能力指标体系;

2.提出基于国家、地方海上救助机构等应急救援力量遂行战场联合搜救任务试点建设方案。
研究要求:

2019年底前完成。


四)运用无人机联合补给方法与技术研究


研究目的:

为军队利用无人机实施物资补给提供技术指导。
研究内容:

1.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探索部队利用地方物流无人机实施补给的方法。制定部队使用无人机申请标准、使用流程、经费标准等保障措施;

2.对参与部队保障的无人机进行技术路线研究和选型论证。比较多旋翼、单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固有特点、使用场景,综合国内外、军内外成熟无人机应用案例,选定我军空中投送无人机优先发展的技术路径。
主要性能指标:

1.无人机在技术体制上,包括:旋转翼、固定翼,以及固定翼与旋转翼相结合;

2.在投送方式上,包括:垂直起降投送、水平起飞空投吊舱、水平起降投送;

3.在任务载荷上,覆盖1t以上、0.1~1t,以及0.1t以下等重量;4.在补给方法上,涵盖无人机联合补给的指挥控制、空域协调、电磁频谱管控、安全措施等。
研究要求:

2019年底前完成


五)滩浅海工程地质综合调查平台研究

研究目的:

主要用于20m水深范围内区域综合工程地质的快速调查,提高海防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维护周期,有效降低调查成本。
研究内容:

1.平台船部分的研制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动力设计;

2.滩浅海静力触探部分的研制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液压系统设计、水下传感器及耐压密封舱设计、测控系统设计;

3.海洋地球物理探测部分的研制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测控系统设计;

4.原位沉积物取样部分的研制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安装调配设计。
主要性能指标:

适用于滩浅海地区的工程地质综合调查平台,包括搭载各类调查设备的平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设备、触探设备、原位采样设备、水动力量测设备;工作水深20m以浅,可在潮间带进行沉积物力学性质测试。平台移动速度不小于5节,起吊能力不小于2t;原位测量沉积物静力与动力的贯入阻力、侧摩阻力,静力贯入深度不小于10m,测量误差不超过5%;侧扫声呐成像,双频测量水深,分辨率1cm;高分辨率浅地层探测,深度不小于70m,分辨率不小于30cm;波高、潮汐测量,精度为满量程0.05%;流速测量,范围不小于3m/s,误差不超过1.5%;采集表层无扰动/低扰动沉积物样品,采样尺寸不小于0.1m2,设备自主研发率大于90%。
研究要求:

2020年底前完成。


六)机场道面质量智能监控技术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

重点研究物联网和智能感知技术应用于场道监控的功能需求、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建立快速、有效的道面技术状态监控手段提供技术基础。
研究内容:

1.道面质量监控技术参数体系研究。基于飞行安全保障和道面养护策略优化需求分析,研究提出对温度、湿度、应变、位移、不均匀变形、载荷以及摩阻系数、弯沉、平整度等参数的监控及采样要求。

2.道面质量智能感知体系研究。根据道面质量技术参数采样要求,研究分析不同数据采集技术手段适用性,提出对不同参数的实时监控和定期检测方案。

3.新型监控传感器及布设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无线低功耗传感器和支护技术,研究验证在场道、联络道各个断面和不同深度布设实时监控传感器的技术方案。

4.道面质量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建立飞行区场道设施安全评价、预测、预警模型,构建飞行区场道设施状态主动全息感知平台,对场道技术状态进行信息栅格管理、实时监控预警。
主要性能指标:

道面质量监控的指标分为实时监测类和定期检测类:

1.实时监测类要求:监测方式采用动态主动采集、超值采集、触发采集及阈值警示等实时在线监测方式,各参数的性能指标要求为①温度:检测范围-55~75℃,测量精度±0.5℃,埋深:每层位中间位置加路基表面下方10cm深处;②湿度:测量精度±3%RH,埋深:每层位中间位置加路基表面下方10cm深处;③应变测量:监测范围50~2500um,测量精度±(5+W×1%)um(W为实测最大弯沉值),重复误差<5%;④位移及不均匀形变:采用线性分布链式传感器,满足断面监测及局部纵向监测需求,单个传感器长度可达20~100m,总体精度达到1.0mm,分辨率达到0.05mm。

2.定期检测类性能要求:①平整度:测量精度±0.5mm,分辨率0.1mm;②平均纹理深度:测量精度±0.51mm,最大量程>10mm;③摩擦测试系统:摩擦系数车0.01,摆式仪0.05;④GPR道面层厚度:测量精度±0.5cm;⑤表面破损PCI值:测量精度±1(0-100分)。

3.传感器要求:①电池寿命≥5年;②无线数据传输;③检修维护周期:内埋传感器检修维护周期不低于5年。

4.全息感知平台的功能要求:①研究项目应建立机场道面健康状况管理系统,包含智能监控、运营状态分析、智能化养护管理3个子模块。②机场道面健康状况的智能监控模块,作为系统的基础模块,内部包括:道面工作环境、结构承载力和表面功能3个方面。其中,工作环境应能够采用传感器实现对道面内部温度和湿度、对飞机荷载及起降次数的长期实时监测;结构承载力应包括定期的弯沉盆和GPR雷达检测;表面功能包括定期的抗滑、平整度和表面破损的检测。结构承载力和表面破损检测频率应为1次/年。③机场道面健康状况的运营状态分析模块,作为系统的核心,通过建立合理的数据库架构,根据规范制定的逻辑计算,以及直观的展示平台,对道面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展示,应能够实现基于精确定位的道面格栅化健康状况实时展示分析。展示内容:道面结构层厚度与材料、温度、湿度、荷载、起降次数、弯沉、平整度、摩擦系数、表面破损。④机场道面健康状况智能化养护管理模块,是系统的长期功能。通过对记录的机场道面健康状况分析,根据健康状况预测模型、决策体系和成本效益分析,实现机场道面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养护规划分析,应能够根据机场通行要求和年度预算水平确定最佳机场道面维修方案,包括:道面维修方案及造价清单、道面维修方案决策体系、道面健康状况(弯沉值、平整度、摩擦系数、表面破损等4个性能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

5.其他:可24小时全天候工作,系统整体可靠性高,满足GJB1856的标准化要求。
研究要求:

用物联网和智能检测技术,实现对机场道面安全性的快速测量与评估,并研发相应的测试设备和评估软件,2020年底前完成。


七)小型无人机快速测量伽马剂量率技术研究


研究目的:

针对放射性污染区域辐射剂量监测任务需求,研究基于无人机为载体的远程遥控无人监测分析系统,为处置核事故,监测控制污染扩散,保护人身安全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研究内容:

综合运用辐射剂量监测技术(包含核素分析)、地理信息技术、无线视频传输技术、 无线数据自动组网路由技术(保密频道或4G公共网)、卫星定位、自动语音合成技术、无人机运载投放技术,研发核事故应急监测管理和指挥系统。系统硬件要素包括无线个人剂量仪、可搭载无人机、移动专用应急车、通讯设施、系统运行平台等,系统软件要素包括地理信息、现场语音视频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
主要性能指标:

1.无线剂量仪。测量项:γ/X射线剂量或β辐射;测量范围:γ/X剂量率:0.1μSv/h-500mSv/h,累积剂量:0.01μSv-10Sv;β测量计数:0-10000/s;相对误差:<±15%;温度特性:<±15%(-10℃~+40℃);湿度特性:<±10(40%~90%RH@35℃);无线传输与卫星定位:自主频率或公共网,传输距离可达3000m,点与点之间可多级级联;电源:可充电锂电池,可带有辅助充电设备,以确保工作时间长;符合IP56。

2.中心收发机。RF频率:基站频率或自主频段;电源:输入AC220V/50Hz,机内工作电源DC5V,功耗约7W;接口:USB 或者 RS-232串口。

3.系统软件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系统或另选;数据库环境:SQLServer2003或其它。

4.可移动式无人自动气象站。能够实时采集所在地点的风力情况,温湿度,甚至降水量,气压等等。根据需要可携带移动,也可定点布设。能够将这些实时数据传送到现场指挥系统,供指挥员根据风向、风速等气象参数变化情况及时展开或者调整应急方案。

5.小型无人机系统。起降悬停平稳、操控飞行灵活,可有选择地悬挂无线剂量仪或一定体积重量的放射性污染检测仪等进行飞行测量,或受控投放测量,快速侦测高放区,确定污染区边界,同时可监测放射性烟羽扩散方向,监测不同高度的辐射污染浓度等信息;可以携带无线视频设备,对整个应急现场进行航拍,提供最真实直接的现场景象,可将天线中继携带升空,以链接较远端的无线个人剂量仪或其它中继,扩展无线数据传输距离。

6.指挥信息系统。由基于GIS地图引擎的地理信息数据、现场地图、软件用户操作界面、无线电信令编解码器和后方通信终端组成。
研究要求:

2020年底前完成。


八)搜索救助多功能无人艇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的:

研制适合无人艇搭载的搜救功能模块,实现对海上落水人员的自主搜寻、救捞等功能,提升高海况条件下的人员搜救效率。
研究内容:

1.搜救型无人艇勤务功能需求及主要技术指标论证研究;

2.无人艇平台选型研究;

3.适合无人艇搭载的海上搜救功能模块总体技术方案研究,海上落水人员目标搜寻、识别、救捞等关键技术研究;

4.搜救功能模块样机试制与试验验证。
主要性能指标:

1. 无人艇平台选型。1) 与海军舰艇上救生艇共架(即能用现有救生艇的收放系统和其他保障条件),艇体尺寸:长≤5米,宽≤2米;2) 具备自主航行、自动避障能力;3) 负载能力≥200kg;4) 最高航速≥30节;5) 续航力≥120海里;6) 工作海况4级;7) 可搭载救助设施包括救生圈、小型救生筏等;8) 通信距离≥15Km;9)具备人工驾驶、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三种工作模式。

2. 海上搜救功能模块。1) 具备雷达、红外、可见光三种搜索模式;2) 对落水人员目标识别距离≥0.5Km;3) 通信距离≥2Km;4)搜索距离:对遇难船≥13Km,对落水人员≥1Km;5)目标跟踪距离:对落水人员≥0.5Km;6)具备与母船协同实时救助能力。

3. 无人救助设备模块。1)救助设备具备快速启动能力,≤5min;2)无人救助设备最高航速≥6节;3)救助设备持续工作时间≥60min;4)救助设备工作海况4级。
研究要求:

2020年底前完成。


九)近岸及岛礁地形水上水下一体化无人测量系统的研究


研究目的:

以智能化无人水面艇为搭载平台,集成水下多波束声呐测深、水面激光扫描、IMU/GNNS定位定向等传感器,研发一种近岸及岛礁地形水上水下一体化无人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新技术,克服传统测量的缺点,实现近岸及岛礁地形水上水下测量智能化无人操控。
研究内容:

1.海陆一体化测量系统;

2.数据加密记录系统;

3.无人艇平台;

4.无人艇智能控制系统。
主要性能指标:

1.一体化测量系统:激光测量误差≤0.01m,多波束测深仪误差≤0.02m,多波束测深仪测量内复合均方差≤0.03m。

2.数据加密系统:在数据传输上应对核心数据、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应对用户行为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保证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非法的接收人无法察看数据;系统应根据登陆人员的权限可以显示不同的接口,不能让没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操作相关功能。

3.无人艇平台:最大航速:≥20节,工作海况≤3 级海况,搭载能力≥500kg,续航力≥200海里。4.无人艇智能控制系统:预置或通信修改航行路径规划的GNSS自主导航;不小于10km的远程无线数据双向通信;导航罗经航向精度好于等于 0.02°;自主航向模式包括:定向定速、定点位控、路径跟踪、伴随航行、编队航行和自主返航,距离误差小于30m,方位误差小于1度,航迹跟踪自主控制误差不大于6m(RMS);实现对无人艇500m范围内水面典型目标(舰艇、民船、岛屿、灯塔等)的快速检测、跟踪及自主避碰。
研究要求:

2021年底前完成。


十)大吨位无人化智能运输投送平台指挥调度与仿真模拟系统研究


研究目的:

探索无人化平台实施军事运输的可行性、建设方案及信息化支撑平台。
主要内容:

1.调研国内外、军内外无人化运输平台发展现状,论证大吨位、抗毁伤、智能化无人运输平台开展军事运输的可行性,从军事角度对无人化运输平台指挥调度需求进行梳理;

2.研制无人化投送装备运行需要的基础支撑软件、网络通信软件,提供基础运行环境;

3.探索典型无人投送应用,选取并研制具有典型应用示范意义的无人投送应用系统,验证无人化投送平台的使用效能,为大规模规范化运用无人化运输装备开展军事运输奠定基础。
主要性能指标:

1.无人化运输平台指挥调度软件平台技术指标:(1)具备任务协同规划、动态指挥调度、综合态势生成、过程监控、方案优化评估、信息分发共享等功能;(2)支持完整的军事交通运输资源,至少包括公路、铁路、空运、水运4种形式;(3)支持足够数目的军事交通运输工具,实体种类不小于20种,同一区域实体数目≥200个;(4)支持军事交通运输工具实体的常规行为姿态的模拟,如飞机的起飞、降落;车辆的起动、停止等;(5)支持上级军事交通战略布局指令快速响应时间延时≤2s;(6)支持军事交通运输调度指挥工作快速响应操作,响应时间≤0.5s;(7)支持军事交通运输调度实时任务分配,路径规划与在线重规划时间≤2s;(8)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包括基础支撑软件、网络通信软件等基础软硬件设备。

2.仿真软件:(1)支持军事交通运输调度执行效果预测;(2) 提供开放式的设计、开发、运行仿真模型框架,支持概念开发、实验、训练和任务预演,支持HLA和DIS仿真协议;(3)仿真模型要求支持地形、天气、传感器、通信等,典型地域地形类型≥10种;创建和控制想定延时≤2s;同一时刻任务规划数量≥5个;(4)支持GIS全球图像、高程数据及影像数据,支持数字地图中通用矢量数据格式、影像数据格式、地形数据格式的处理;(5) 2D视图支持军标库数据,支持坐标系转换,至少包含高斯投影坐标系、2000地理坐标系、WGS84坐标系的相互转换;(6)3D视图支持增强态势感知;(7)仿真运行速度加速比≥100倍;(8)想定加载时间≤120s;(9)单个交互干预命令响应时间≤1s;(10)仿真场景面积≥1000km×1000km;(11)实体仿真计算帧率≥30Hz;(12)交互命令响应延迟≤1s;(13)具备评估无人化运输投送平台保障效能的能力。

研究要求:

2020年底前完成。


十一)机场保障态势无人智能检测评估系统


研究目的:

通过无人智能化保障设备的研制应用,实现对机场保障资源和保障态势的动态监控,为飞行保障提供辅助决策和整合调度,提高飞行保障效率。
研究内容:

1.机场保障态势检测评估需求分析,包括外场保障人装物动态监控、机场勘测、净空检测、损毁评估等;

2.检测评估信息处理研究,包括信息类别、使用单位、传输路径和流程、数据处理分析、辅助决策信息支持等;

3.检测评估手段研究,包括无人平台选择、检测设备选择等;

4.检测评估设备研制试验。
主要性能指标:

1.机场勘察选址、损毁评估、净空检测与管理系统:具有空间数据获取、建模、纵横断面图生成等功能;净空检测平面精度优于10cm,高程精度优于8cm,移动速度≮20km/h;毁伤区域体积测算精度优于0.001m3,能对疑似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面积测算精度优于0.01m2,24h内完成1个机场全部的勘察选址数据获取并完成相关处理,设备可快速换装无人机机载或其它车载、人员携行。

2.飞行区实时动态全景监控系统:支持分布式视频地理空间数据的显示及管理。

3.外场保障作业状态实时监控系统:监控对象包括车辆、人员定位及作业状态,定位时间<3s,查询时间<5s,定位精度优于1.0m,可与机场现有通信方式融合传输。

4.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具备立体全景可视、交互式浏览、态势显示、模型管理、土方量计算、统计分析等功能,支持100个以上并发用户;可实现全区域多源数据融合、定点查看、区域数字地形数据快速生成。

5.无卫星导航信号情况下,测量与导航精度优于50cm。
研究要求:

2021年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