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山峻岭的贵州高原,赋予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一样的精神特质,他们性格刚毅,坚韧不拔,永不服输,孜孜以求地去追逐梦想,实现理想。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贵州造”队列中,又出现了一个实力不容小觑的成员——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专精特新”的行业小巨人。
下好先手棋 锻造中国“芯”
2021年9月28日下午,在万众瞩目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航宇科技董事长张华宣布,该公司先期投资6亿元在四川德阳建设的国内首家航空环锻件柔性智能生产基地即将建成,预计2022年投产。
起步于贵阳高新区的航宇科技,是一家主要从事航空难变形金属材料精密环形锻件研发生产的专业化民营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和高可靠性的产品,已经成长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的主研制单位之一,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GE、Pratt & Whitney、Rolls-Royce等全球六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的合作伙伴,分别签订了5-10年的长期协议。
2018年以来,公司全面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近三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3亿元、5.9亿元和6.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42%,利润大幅增长。
2021年7月,公司作为贵州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贵州制造”再次闪亮登场。
十年磨一剑,智者潜锋芒。
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技术为先导,以客户为中心,对标国际知名公司,自主研发了大型航空发动机机匣复杂异形环件整体精密轧制等十大核心技术,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70余个航空发动机型号,涵盖新一代国产军用航空发动机、长江系列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国际主流窄体/宽体客机用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等。其中,大型航空发动机机匣类产品,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公司是为美国波音新一代窄体客机LEAP发动机生产高压涡轮机匣锻件的企业之一,也是取得授权制造 LEAP发动机风扇机匣锻件的企业之一。
今年上半年,航宇科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实现营收4.02亿元,同比增长39.84%;实现净利润6188.63万元,同比增长102.82%。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和“工业之花”。全世界只有GE、Pratt & Whitney、 Rolls-Royce等少数发达国家一流企业能够独立研制生产。
众所周知,我国是锻造大国,而非锻造强国。发达国家在航空航天、燃气轮机、能源装备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依托先进的加工工艺和高端的生产设备,能够生产出大尺寸、高精度、高性能的高品质环形锻件并占据着主要高端应用市场。
在中国制造参与世界分工的时代,作为中国锻造后起之秀的航宇科技,紧紧抓住航空锻造行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选择了一条专攻航空发动机环锻件制造技术的独特进击之路。
如今,以航宇科技为代表的中国锻造企业正在全球奋力直追,全面融入世界航空锻造的大舞台。
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工作条件恶劣,具有高温、高压、高腐蚀等特点。发动机机匣长时间承受50-60个大气压而不变形和损坏,相当于2.5个长江三峡大坝所承受的水压。发动机零部件工作时间通常在3000小时以上,因此要求环形锻件在整个寿命期内要有足够的强度、刚性和稳定性。
尤其是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工作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同时涡轮部件在高速旋转中承受较大机械载荷,因此需要合金环锻件在高温下保持优异的机械性能。
成立之初,航宇科技就立志做全球航空发动机环锻件的领跑者、中国航空锻造的“上进生”,做世界航空锻造的“优等生”。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一般来说,中国企业要进入国际航空发动机产业供应链,通常需要3-5年时间的严苛审核和测试,审核通过后,方能进入全球产品公开竞标的门槛。
全球竞标,能者为王。
与世界强者为伍,方能成为强者。想要与强者共舞,必须先做强自己,让自己成为强者。
2014年,经过多年的严格、全面审核,公司正式进入了GE航空全球合格供应商序列,取得了在国际航空发动机环锻件竞技场的通行证。
2015年初,GE航空在全球举行最新一代LEAP发动机环锻件招标,航宇科技成功入围,取得该公司为美国波音下一代飞机提供动力的长期供货合作协议。
航宇科技作为GE航空唯一邀请参加此次竞标的亚洲企业,初出茅庐就中标其中100余项高端产品,2017年2月,公司与GE航空签订了五年长期采购协议。
以此为契机,航宇科技高歌前行,相继成为罗.罗(Rolls-Royce)、普惠(Pratt & Whitney )、霍尼韦尔(Honeywell)、赛峰(SAFRAN)、MTU等全球六大国际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并陆续签订一系列发动机机型的环锻件长期协议,是全球主流航空发动机客户在亚太区的重要合作伙伴。
自此,航宇科技全面掀开了进军国际航空锻件市场的时代序幕。在全球航空产业链上,“中国制造”的烙印将深深镌刻在国际航空发动机上,中国“印记”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