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水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37.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融合,率先探索园区“机器+区域环评”应用模式。构建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评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一核四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全域全类型全流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则、生态空间管制规则。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深化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改革。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实行严格的进出境环境安全准入管理制度。滚动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
38.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标准和监管体系。加快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体系。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新型监管机制。研究构建基于“三水统筹”的流域水质监测评价体系。健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谋划创建海南热带海洋国家公园。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打造全国“山水工程”样板。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健全水资源监测、超载治理、取用水监管机制,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和监测体系。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探索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强化海洋综合执法。健全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实现生态产品总值常态化核算。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国有农用地使用权配置规则,完善“净矿”出让制度。深化实施松涛水库流域生态补偿。统筹推进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39.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顶层设计、空间布局,探索引进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和业务。逐步建立以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实施低碳示范引领工程,建设一批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低碳建筑等低碳示范项目。高质量打造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和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鼓励相关项目通过购买绿证绿电进行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支持各类企业购买绿证、使用绿电。依托海南碳普惠等绿色低碳公众服务平台,丰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交通等应用场景,以数字化引领公众绿色低碳新风尚。加快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绿色低碳源头产业链。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拓展绿色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实施热带岛屿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增强气候韧性。探索碳排放双控管理机制。逐步构建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引导企业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碳汇项目开发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展国际蓝碳相关标准研究。
十一、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40.加强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海南自由贸易港风险防控专项工作组机制,围绕贸易、投资、金融、公共卫生、生态、网络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防范制度。持续推动海南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海关智慧监管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加强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加强“一线”进出境环节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加快构建以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为枢纽的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健全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应急响应、救援处置工作机制,建立“一件事”全链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三同步”机制,构建处置闭环体系。构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一体化网络安全体系,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
41.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化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推动城乡社区党建、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多格合一”“多员合一”。创新和推广运用“积分制”管理,引导村(居)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社会组织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行业调解机构。建立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创建高度开放条件下的全国最安全地区。
42.创新军地合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武装,加强新时代人民武装工作。健全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探索融合空域、动态空域管理模式。完善融合发展需求工作制度,健全协调对接机制。建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军队副食品集中筹措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安全管理统筹机制。优化边海防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机制。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完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扶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创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省际“荣军联盟”。探索省级荣军优抚医院与高水平医院深度融合共建机制。优化军供布局,创新军供服务保障内容和方式。持续推动解决“三后”问题。推进军民一体化应急应战体系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军地合力守好祖国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