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说一说植保无人机很应景!
来源:尖兵之翼
|
作者:高博特军工
|
发布时间: 2019-04-08
|
830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9年高博特军工、中国无人系统产业联盟拟携手各相关权威机构在北京、深圳、上海、西安、天津、杭州等10座城市,围绕无人机10种行业应用...
无人机作为当下农林植保中重要器械之一,已经成为科技赋能农作物管理环节的重要方式。尤其目前植保无人机在农作物的播种(授粉)、洒药、施肥,以及长势和病虫害的监测等方面无论与人工相比,亦或是与传统机械相比均具有明显优势。 以洒药为例,无论是与手工喷洒还是载人飞机喷洒相比,植保无人机都具有独特优势。植保无人机喷洒效率可以实现大幅提升,进一步释放了劳动力;同时,无人机低量喷雾不但可以节省农药,重要的是相比人工操作,无人机还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此外,通过无人机喷洒,作业人员远距离操作,避免暴露于农药下的危险,提高了喷洒作业的安全性;农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物流对农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
我国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药零增长的目标,借助无人机应用在农业上,不仅延展了人的双手,节省了劳动力,带来了作业效率的提升,同时低容量施药和智能化的操作方式也将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减轻。 我国的农业植保无人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实无人机植保早已是世界植保的主流方式之一,上世纪80年代,日本雅马哈公司生产出20kg级别的喷药无人机R-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农用无人机喷药的国家,目前登记在册的田间作业无人机接近4000架,防治面积达到100万h㎡,日本国内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都靠无人直升机来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世界上农业航空技术应用最为成熟的国家。 然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18亿亩基本农田,但整个植保无人机的作业面积只占中国整体的作业面积不足5%。另外,我国以往长时间经历小农经济,受综合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农业机械化应用普及率低。国内植保无人机的发展也只是始于本世纪,可以说我国的农业植保无人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几年,随着我国新的土地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加之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很多地方市县开始推行统一的农作物植保服务,以无人机为代表的科技赋能农业新模式逐渐兴起。
国家政策支持成重要推手 植保作业环节一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症结,无人机恰恰是实现突破的重要工具。为了助力国内农业领域的自动化、信息化升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开始,我国部分省份就开始探索实施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试点。2017年初,农用无人机迎来政策红利加持,当年农业部提出允许在适宜地区开展植保无人飞机补贴试点,在浙江、安徽、江西等6个省(市)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植保无人机补贴首次被部委提至国家农业政策的战略高度,这意味着无人机 将被纳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 2018年农业部继续支持植保无人机补贴试点,并将试点范围由原来的6个省市扩大到全国。2018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农用航空,规范和促进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在这个基础上,国内部分省市推出2018-2020年植保无人机补贴政策,2019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补贴迎来新的一轮。 在政策及巨大的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农业与科技加速融合,据统计,2015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2324架(31个省统计),2017年我国植保无人机数量猛增达到了万架以上,涨幅明显,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下,我国植保无人机尤其是从近5年间,呈现疯狂增长的态势。 农业植保无人机迎千亿计市场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在用的农用无人机达178种,可适用于不同的施药条件,喷雾作业效率高达6hm2,能及时有效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并且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与河南等粮食作物主产区成为重要植保方式,据农业部报道,2018年高效植保机械需求旺盛,植保无人机持续升温,需求量达到8000架次左右,作业面积达到2亿亩次。目前,全国农业航空技术95%以上用于航空植保作业,还有5%左右用于农情信息获取、航空拍摄、农作物的辅助育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