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开展无人机综合测试验证场所规划和建设。为无人机设计、制造及应用提供综合性、全方位、多场景的测试验证环境,为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理论研究、风险评估、市场准入等提供试运行平台。
(四)推进运行管理平台建设
加快无人机运行管理(UOM)平台立项建设。通过搭建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的无人机运行服务与管理平台。结合当前无人机行业现状和长远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无人机运行的安全、效率、效能及可扩展性,充分融合军警民等各管理部门信息交互需求。实现民用无人机注册登记,人员资质,航空器适航,空域动静态管理,容量及流量等管理功能。实现目标身份识别与追踪,冲突探测与告警,航空情报及多元化信息等服务功能。从无人机隔离运行向无人机与有人机融合运行过渡。推动UOM和ATM体系的融合,促进二者的数据融合,机制融合和平台融合。
(五)加强无人驾驶航空运行安全管理
使用特定运行风险评估方法,对安全风险较高的无人驾驶航空运行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在试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实施分类管理。建立与运行风险相匹配的无人驾驶航空事故调查和事故征候标准,促进运行主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SMS)。
按照特定的无人机设计特点和运行场景,建立完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所需安全水平,开展无人机系统效能分析和稳健性研究,检测实际运行安全水平与目标安全水平的符合性。监督和指导无人机安全运行。
(六)建立健全管理模式
综合考虑空防安全、民航运行安全、社会公共安全,通过“社会管理+行业管理”的模式,建立协同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军队、民航、地方”等多主体联合监管。统筹构建各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引导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配套管理,促进市场和行业自律。创新管理和服务,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引导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配套管理,促进市场和行业自律。建立无人机运行企业评价机制,促进有特色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相关企业发展壮大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集中,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快海外市场拓展,加强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输出和引入。紧跟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市场发展,扩展针对不同运营种类的经营管理试点,实行分类管理,完善经营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无人驾驶航空监管事项库。提升民航服务质量,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市场监管系统建设,实现运行运营数据共享,简化企业运营申请审批流程,减少企业与监管人员负担。
(七)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人员资质管理体系
结合现有ICAO关于国际IFR运行的无人机执照和等级分类,考虑无人机未来技术演进趋势,确立具备包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和等级分类标准。兼顾无人驾驶航空从业人员经历、背景,不断提升资质证明的行业适用性,消除跨领域流通的资质壁垒。依托政策、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着力加强无人驾驶航空人员资质管理。
(八)建立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机适航管理体系
建立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机分类适航管理办法。研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分类管理方式,制定无人机适航审定技术标准,研究无人机制造厂商适航体系管理办法。推动对制造厂商开展的体系审查,研究无人机委任创新管理。完善、推广实名登记与产品激活过程的融合。完善相关规章,对无人机施行实名登记和国籍登记管理。进一步开展碰撞实验研究,科学评估各类无人机对有人机的危害程度,并研究相应缓控措施。
(九)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协会、院校的桥梁作用。以正向引导为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利用无人机注册过程教育无人机拥有者及用户在相关空域内掌握运行守法要求。配合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持续教育公众提高无人机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对社会公众和行业主体开展多层次的安全意识、法律规章、运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
(十)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面向无人驾驶航空的应用,开展无人机飞行控制、通信、导航、监视等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分布式、全自主、集群等先进运行模态的配套技术,包括北斗等卫星定位及通信、5G移动通信、C2链路、多通信手段融合、感知与避让技术等,发布相关技术应用指导材料、设施设备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展地理格栅技术、低空航路航线规划与构建技术、动态地理围栏及发布技术研究。开展无人机运行模拟仿真、航空器性能、航迹识别与追踪方面的研究。加强低空、局部区域气象观测、预报及发布技术研究。加强无人驾驶航空信息安全、电子威胁防护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和应用研究。进一步开展无人驾驶航空无线电管理和频谱需求研究。加强无人机无线电反制技术对航空电磁环境影响的研究。加强民用机场防范无人机技术研究,制定民用机场使用无人机探测、反制设备的相关技术规范。
(十一)加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围绕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管理需求,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增强无人驾驶航空创新发展新动能,提高民航局作为国家航空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更新学科体系、建立人才与专业梯度机制。充分发挥协会、院校的桥梁作用,在专业、非专业各层面加强教育、培训、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速培养运行风险评估、航空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等领域急需人才,助力中国民航强国发展战略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