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国防科技
首页  > 新闻聚焦 > 国防科技  >  详情 
践行“〇九”精神 铸就强核强国梦——中国核动力事业发展综述
来源:《国防科技工业》杂志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2-01-19 | 6049 次浏览 | 分享到:
“九〇九”不仅是一个代号,也是一段红色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传承.......

在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叫“九〇九”的地方。

这里是中国核动力的发源地,现在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在这里,实现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

在这里,发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度核电。

在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翻开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崭新篇章。

在这里,还诞生了“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〇九”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核动力人不断攻坚克难、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九〇九”不仅是一个代号,也是一段红色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传承。

序幕—“因为祖国需要”

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央呈送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在两天内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圈阅批准,一支年轻的潜艇核动力设计团队随即组建起来,拉开了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序幕。

核潜艇被认为是保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锏”,苏联对核潜艇的技术守口如瓶。赫鲁晓夫曾说:“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也太多,你们不要搞。”当时中国人要搞核潜艇,被国际上认为是异想天开。

毛主席发出伟大号召——“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成为核动力事业的初心和使命。

周恩来总理讲:“不仅原子弹要搞,核潜艇也要搞”“苏联不援助,我们就自己干。”

在苏联政府撤走全部原子能专家之后,因为当时的国家形势,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核潜艇研制工作暂时下马,但动力堆的研究设计工作一直没有停顿,仍在继续进行理论攻关和科学试验。

没有资料、没有图纸、没有设备、没有经验,连核潜艇的实物都没看到过,就这样,新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65年,中央决定选择地处西南的一片山区作为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厂址,从全国调集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要在那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地方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核动力研发综合基地,代号“九〇九”。

以中国核潜艇首任总师彭士禄、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代表的八千军民先后从全国集中到了西南深山,开始了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紧张研制攻关。

他们当时来的时候只有一句话——“因为祖国需要”。

奋战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时针回拨到1965年。当时的九〇九基地还是一片原始森林,人烟稀少、蛇虫混杂。

刚来的人住老乡家,喝的是稻田和池塘水,自己盖草棚和干打垒房子。当时科研人员和家属登上闷罐车,许多人不知道去哪里,闷罐车走走停停,一个星期才到目的地。这里,生活区离工作区数十里地,没有燃料、没有蔬菜,子女只能被锁在家中与小人书做伴……

有一次,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来四川基地考察。他进了山沟里,想给远在日内瓦的夫人打电话报个“平安”,却被告知没有能通到国外的长途电话——这里打电话得经过地方邮局转接,通话质量差,与北京通话都得扯着嗓子喊。

生活的困难尚在其次,科研的困难才更让人揪心。

“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挖野菜、白菜根吃……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彭士禄曾回忆说。

 

那时候极度缺乏计算工具,加减法用算盘打,乘除法靠人拉计算尺,后来才有了手摇计算机。“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干,彭士禄带着人没日没夜地干,经常看到他晚上穿着大裤衩又到办公室搞计算。”参与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制的老专家张敬才说,当时,许多人对“核动力”的知识都几乎为零。

核潜艇研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许多技术人员被批斗。彭士禄顶着巨大压力,立即将这些情况向周总理反应。中央大力支持,为核潜艇研制大亮绿灯,无论涉及哪里,一律以此为重,恢复相关科研生产秩序。

1969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主厂房的土建施工完成,设备安装开始。在关键的几个月中,工地上彻夜灯火通明,搅拌机声、汽车马达声以及炊事班送加班夜饭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交相呼应。在当时的条件下,设备安装十分困难。重达60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要由十多辆大马力汽车车群牵引,如履薄冰地翻越了十几公里山路后才运抵现场;没有大型装卸设备,指挥部只能以“发动群众”的方式,采用推、拉、顶、吊等方法将其“盘”进厂房。

1970年8月30日,反应堆满功率运行,试验一次成功,山谷间响起一片欢呼!现场总负责人彭士禄立即打电话向周总理报告。

1970年12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制工作既缺乏资料又无外援,只能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破除迷信、敢想敢干、排除各种干扰、严格遵循“一切经过试验”的指导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着石头过河”,边研究、边设计、边实验,是在充分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建造成功的。

上马两年后开工,开工三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和奇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第一代核动力人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我国核动力发展的历史。邹心银、李宜传……一个个倒在核动力事业战线上的“烈士”,为这份事业增添了一份生命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