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人才计划评审和管理机制。以薪酬水平为主要指标评估人力资源类别,推动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修订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探索建立符合新职业(新业态)特点和人才职业发展需要的职称评价标准。加快人才授权松绑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深入整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开展科教界“唯帽子”治理工作。制定具有海南自由贸易港特色的人才集聚地建设方案,争创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行“科技副总”等人才双向流动鼓励政策。完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及配套生活、学习等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深入实施“南海新星”项目、博士后培养倍增行动等青年人才项目。打造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的人才数字化服务和管理平台,聚焦产业需求举办国际性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外籍、港澳台人才在海南工作居留政策更加开放、便利,深化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一窗通办、同时发证”制度,丰富“五星卡”应用场景,落实好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政策。落实推进高技术人才移民相关安排。
六、突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20.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在海南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放开落户限制,鼓励举家进城落户。完善户籍迁移网上办理。健全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衔接机制,稳步推进居住证与户籍“同城同权”。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增加居住证附着的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项目。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探索与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情况相挂钩的紧缺优质公共服务梯度供给制度,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下足功夫提升功能品质。优化居住建筑高度管控政策,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出台支持城市更新政策,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21.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出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修订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农垦国有资产进入交易市场。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全省试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强镇强村,打造和美乡村“海南样板”。优化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农业“良种、良田、良机、良法”管理长效机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政府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责任制,建立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
2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类设施和项目用地的空间需求,分区分类推进详细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精细化管理。改革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探索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探索耕地保护利用新机制,有序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高品质复合利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和管护机制,严格“一张图”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网络,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海南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定位改革土地供应方式,完善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探索对产业链关联项目涉及的多宗土地实行整体供应。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大力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开展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建立土地“批、供、用、补、查”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落实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在三亚经济圈等区域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23.深化农垦改革。
推动“五个一”建设,提升天然橡胶战略保障能力。开展垦地融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退建设用地节余指标跨区域调剂,有序推进农垦土地资产化资本化和非经营性建设用地移交地方,妥善化解土地领域历史遗留问题,盘活垦区土地资源。深入推进垦区民生改善和垦地融合发展,加强垦区职工群众住房保障,推进垦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居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海垦集团管理体制,构建海南农垦特色产业体系。
24.加快建设“三极一带一区”。